以下文章来源于海峡泊岸 ,作者赵士怀
当前全国正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文章阐述了营造健康人居建筑环境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重点解读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给排水设施管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疫情防控措施,并分析绿色建筑关键性能指标与当前防控疫情具体措施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当前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以及社会对营造健康人居建筑环境的迫切需求,对我国下一步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建筑提出意见建议。
文章作者特别感谢省住建厅科技与设计处林瑞良调研员对本文的精心指导和修改。
(赵士怀,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原院长,教授级高工)
新冠状病毒2019-nCoV主要通过口腔飞沫、飞沫核、气溶胶和毒素宿源的尘埃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控制空气传播途径对防控新冠状病毒尤为重要。还有相关医学机构新近研究发现,在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了2019-nCoV核酸阳性;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有此类报道,确认患者粪便样本活性病毒存在,均表明新冠状病毒可能存在水媒介传播的潜在风险,因此对水质和垃圾传播途径的控制也不容忽视。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上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民动员做好疫情的防控各项工作。纵观全国各地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除对一般民众实行最基本的“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防控措施外,密切关注人居建筑环境空间,由于人群密集,通过空气、水介、垃圾传播病毒风险高,加强对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环境空间采取有效防控摆在当前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当前已公布的防控措施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强室内通风、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给水排水设施管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努力营造卫生健康的人居建筑环境,有效阻隔建筑空间冠状病毒传播途径。
2.1 根据新冠肺病毒空气传播特点,回顾总结2003年我国防治“非典”经验,并依据建筑通风理论,认为加强建筑通风是防控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内容包括:
(1)住宅建筑应主动开窗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次数至少应2~3次,每次15~30分钟,累计时间1小时以上。
(2)主动开窗通风时,宜将卫生间排气扇、厨房排油烟机等所有家庭排气排风装置启动,增加通风换气效果,排除建筑空间通风死角空气。
(3)空调采暖期间,住宅建筑宜保持外窗一定的开度(高层住宅建筑随着高度增加,开窗开度可以适当减小),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4)通风系统宜从空旷空间取新风,避免从多户共用天井取风,取风口应远离排风口、垃圾收集点和其他污染源。
(5)住宅建筑公共区域应主要采取开窗通风措施等。
2.2 为防止因空调通风系统开启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和蔓延,2月1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要求:
(1)当空调通风系统为全空气系统时,应当关闭回风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
(2)当空调通风系统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应当确保新风直接取自室外;对于大进深房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内部区域的通风换气;新风系统宜全天运行。
(3)当空调通风系统为无新风的风机盘管系统和家庭分体式空调时,应当开门或开窗确保空气流通。
(4)加强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
2.3 为防止疫情在人员集中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传播,2月4日,中国建筑学会发布团体标准《办公建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 运行管理和使用应急措施指南》,除对通风空调系统运行提出要求外,还对建筑给水排水设施的清洁和保洁消毒、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等提出了应急措施,该指南也适用于住宅建筑。
(1)在“供水水质保障”方面要求:正常情况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生活集中热水,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水质检测;防疫期各项供水应做一次检测;清洗开式生活水箱、空调系统开式膨胀水箱等。
(2)在“排水设施管理”方面,要求:用水器具与排水系统的连接,必须通过水封阻断下水管道内的污染气体进入室内;水封应保持有效等。
(3)在“垃圾收集处理”方面要求:厨余垃圾和办公楼固体废弃物、医务室垃圾等应按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暂存;垃圾站(间)等暂存场所应设有冲洗和排水设施,指定专人进行定期进行冲洗、消毒杀菌;完善垃圾站(间)定期清洗、消杀记录和垃圾清运记录等。
2月12日,住建部也发出《饮用水厂加强病毒去除与控制的运行管理建议》,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提出强化水厂消毒工艺、加强常规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强化饮用水全过程监测等措施和建议,指导各地更好地控制生物风险,从源头上确保饮用水安全。
当前,围绕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国家和行业组织制定的一系列防控疫情措施,与绿色建筑采用的关键技术密切相关。我国绿色建筑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发展理念、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数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建筑到绿色城区、绿色城市,实现规模化发展,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面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技术标准。绿色建筑推广稳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效益明显。绿色建筑关键指标考核标准已从“四节一环保”提升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新增加的“健康舒适、环境宜居”绿色建筑性能与当前防控新冠肺炎措施一脉相承,从更大的视角来理解,一座绿色建筑的诞生就是兴建了一座“无疫”、“安全”的健康建筑。
自2005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GJG/T229技术标准,我省也相继发布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T13-197等地方标准,同时国家和我省还发布了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检测等配套标准,建立了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建筑室外环境绿化、建筑室内通风、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给水排水设施管理、垃圾收集处理等,规定了详细的技术设计要求和考核评价指标,这些要求和指标措施都对防控新冠病毒的传播起到有效的作用。
3.1 配建建筑室外绿地,打造优良的风环境
建筑室外绿地有利于大气流动,能及时补充居区环境新鲜空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气溶胶溶度,减小病毒传播几率。绿色建筑标准提出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质量,优化建筑布局并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重视建筑室外场地绿化,打造优良的风环境,规定:
(1)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设置渗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
(3)场地绿化宜保持连续性。
(4)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场地种植条件、易养护的乡土植物。
3.2 加强建筑室内通风,构建健康生活空间
建筑开窗通风,能够使室内污染物、二氧化碳和气溶胶浓度迅速下降,是防止交叉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开窗通风能实现大风量通风,其效果远大于新风机产品产生的通风效果。绿色建筑标准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提出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设计,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提高室内舒适度。针对加强室内自然通风,规定:
(1)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2)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单侧通风的布局。
(3)采用导风墙、捕风墙、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3.3 优化空调系统运行,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绿色建筑鼓励通风空调系统通过合理、适宜的送风方式和气流组织,提高室内舒适度和空气品质,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绿色建筑标准对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做出如下规定:
(1)应采用符合室内空气卫生标准的新风量,选择合理的送、排风方式和流向,保持适当的压力梯度,有效排除室内污染与异味。
(2)在过渡季和冬季,部分房间有供冷需要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室外新风供冷。
(3)新风入口、过滤器等应按最大新风量设计,新风比应可调节以满足增大新风量运行的要求。
(4)排风系统的时间和运行应与新风量的变化相适应。
(5)吸烟室、复印室、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等产生异味或污染物的房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3.4 强化给水排水设施管理,确保人居生活用水安全
提供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前提之一。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相关规范要求,绿色建筑对饮用水、热水等做出了量值规定,同时对相关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尤其是卫生器具水封装置、地漏水封和管道附件存水弯中的水封等的正常使用,防止排水系统中的有害气体逸入室内,避免室内环境受到污染。具体规定如下:
(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要求。
(2)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等非饮用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3)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采取措施满足卫生要求,应制定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实施,且生活饮用水储水设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应少于1 次。
(4)应使用产品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
3.5 严格垃圾收集处理,防止有害气体扩散
建筑物日常产生大量的垃圾,若随意堆放,极易腐败,滋生有害气体和蝇虫,危害人体健康。严格建筑垃圾收集处理,是绿色建筑建设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规定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应合理,并应与周围景观协调。要求:
(1)有害垃圾必须单独收集、单独清运。垃圾收集设施规格和位置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置于隐蔽、避风处,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2)垃圾收集设施应坚固耐用,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露天堆放。
(3)在垃圾容器和收集点布置时,重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环境卫生与景观美化问题,做到密闭并相对位置固定,如果按规划需配垃圾收集站,应能具备定期冲洗,消杀条件,并能及时做到密闭清运。
4.1 绿色建筑对营造健康的建筑室内外环境、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给排水设施管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规定,与当前抗击新冠肺炎传播,对建筑环境空间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是相一致的,见下表:
4.2 本次新冠肺炎病毒防控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及时封闭有疫情的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并精准到具体楼宇和楼层,绿色建筑的健康环境有利于疫情的防控。在防控疫情工作取得初步阶段胜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建筑行业留下许多思考: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基础上,我们的建筑人居环境中还有哪些薄弱的环节要完善?有什么建筑技术发展方向要调整研究?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多审视自己所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环境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健康安全防范。
建议:
(1)绿色建筑应融入更多的健康建筑理念,强调发展绿色健康建筑,并建立完善绿色健康建筑标准体系,提出明确的涉及人体健康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六类要素量化指标,加大绿色健康建筑宣传和推广力度,并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2)进一步完善福建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目前福建省绿色建筑建立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理念上,“健康舒适、环境宜居”的设计和考核评价性能指标极待加强。我省气候宜人,冬季暖和,阳光充沛,空气清新,风环境优良,具备推动绿色建筑纵深发展的有利条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完善要紧密我省气候特点,结合这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强化建筑通风、环境绿化、空间清洁、保障水质安全和严格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功能,提升人居建筑环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转发自“绿建斯维尔”
友情链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佛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 |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
佛山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协会
电话:0757-81066190
传真:0757-8106619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平西路夏西国际商务区城市动力联盟大楼东区502B室
COPYRIGHT © 2016佛山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214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佛山